新闻中心News

公司简介MORE

公司简介

江西嘉景旅游规划发展有限公司是具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专业智力机构。 我们服务过的单位或企业遍布江西省内外,包括各级政府、各地文旅局及各地旅游项目投资开发商,共完成各类旅游智力项目超300项。

文旅讲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旅讲坛

小平小道:一条小路踏出“春天的故事”

类别:文旅讲坛日期:2021-03-15

本报记者 殷 勇 钟珊珊

  红色寻访

  在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坐落着一处红色主题的展馆――小平小道陈列馆。这里的镇馆之宝,既不是贵重的文物,也不是精美的艺术品,而是一条蜿蜒曲折、偏僻幽静的乡间小道。

  在这条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道背后,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因受到错误批判,被疏散到当时的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的邓小平同志,在夫人卓琳的陪伴下,正是通过这条小道,不断往返于住地和工厂之间。

  卓琳曾经写道:“江西、南昌、新建,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拖拉机厂工人师傅们的深情厚谊至今仍然温暖着我们的心。而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省庄村,一个在地图上小到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为什么会让邓小平一家难以忘怀?小平小道,一条普通的乡间小道,和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近日,记者重访小平小道,寻访邓小平和家人当年工作和生活的印迹,感受一代伟人的智慧达观,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这片红土地上红色精神的永续传承、继往开来……

  小平小道。本报记者 钟珊珊摄

  位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内的邓小平旧居。本报记者 钟珊珊摄

  邓小平夫妇当年工作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修理车间。本报记者 钟珊珊摄

  3月2日,游客们正在参观小平小道陈列馆。本报记者 钟珊珊摄

  等待――共产党人的信念和人民群众的真情在这里交织

  灰黑陈旧的铁皮桶、掉瓷破洞的搪瓷盆、锈迹斑驳的大铁锅……在小平小道陈列馆的展陈中,这些物品似乎毫不起眼。

  “但是在这些老物件的背后,却有着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小平小道陈列馆宣教科副科长熊珂,深情地讲述了那段往事:

  时光回到1969年10月,65岁的邓小平连同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一起被秘密送到新建县,住进了当时南昌步兵学校的“将军楼”(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内的邓小平旧居)。

  彼时,深秋的南昌寒意渐浓,他们初来乍到,究竟要住多久,谁也无法预知。

  同年11月9日,邓小平和卓琳被安排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起初,大家对邓小平的到来充满好奇。可见到的第一眼却令人有些意外。那一天,邓小平身穿一件中山装,很朴素,脸上的表情淡定从容,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今年3月2日,记者与已经70多岁的亲历者程红杏老人聊起当时的情景,她依然历历在目。

  之后,每天走进工人们当中,和大家一起劳动,邓小平夫妇逐渐和大家熟悉了起来。大家也日益感受到他们身上特殊的力量。

  如今的陈列馆里,在邓小平曾经工作过的修理车间,他的工作台、钳虎台以及锉刀、螺丝依然保存完好。据熊珂介绍,邓小平干钳工活不仅认真和专注,而且技艺精湛,凡经他修整过的机器零件,没有不合格的。工友们回忆说,他的技术相当于四级钳工!

  然而,对当时已经65岁的邓小平来说,劳动也是艰辛的。由于经常一站就是3小时,他有时累得满头大汗。工人们心疼他,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摇摇头,用四川方言说道:“出身毛毛汗,舒服一点。你们看,我在这里劳动,饭量增加了,体重也增加了。”

  劳动锻炼体魄,劳动锤炼意志。不仅在工厂,就是在家里,邓小平也是主动扛起最重的家务活。但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有一次,邓小平在工厂劳动时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不能支持。工友们看到后,立即扶他躺下。卓琳估计他是低血糖的毛病犯了,并询问工友程红杏家是否有糖。程红杏立即赶回家里,泡了一碗糖水过来给他喝。情况有所缓解之后,大家又用拖拉机把邓小平送回家中。几天后,卓琳带上一大包白糖还给程红杏,她正纳闷之际,卓琳笑着说:“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了东西要还。”

  历经40多年,摆放在展厅中的一台老式拖拉机总是默默地讲述着这段故事,而每次回忆起这个情节,程红杏仍然感动不已。

  邓小平的信念、执著,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感染着工友们,让大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给予了他们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

  起初,邓小平夫妇从住所到厂里,要绕行40分钟,既费时也不安全,后来工人们自发地从工厂后墙开了一个小门,在田埂上修了一条直达“将军楼”的小路,成为小平小道的由来。不仅如此,一台看似粗糙的电风扇,是工友们为方便邓小平工作,利用车间的废旧材料打造的;一张装有吊环的床,也是工友们为方便邓小平照顾儿子,专门制作的。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曾深情地回忆:“工人师傅常常送给我们一些做米酒的酒药等生活用品,还帮我们磨米粉。父母上工的路上有一段十分泥泞。父亲已是年近七十的人,难免步履不稳,有一次滑倒摔了一跤。工人们知道了,立即悄悄地连夜把那段路修好了。”

  用自己的信念影响群众,用群众的支持增强信念。虽身处逆境之中,但邓小平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他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群众;始终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继续奉献自己的一切……

  正如邓榕在回忆文章中所写:“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父亲也从未放弃和绝望。”

  蓄势――矢志不渝的情怀与深入群众的思考在这里碰撞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小平小道陈列馆的墙壁上,邓小平的这句话总能触发参观者心底的共鸣。这种矢志不渝为国为民的深深情怀,通过陈列馆里展示的三个故事,清晰地流露出来。

  一天,与邓小平同车间的一个工人,让小孩去买豆腐,孩子兴冲冲地把豆腐买来了,却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在当时,一块豆腐也算得上一个家庭难得的美食,看到豆腐摔得稀烂,这个工人心痛不已,把孩子狠狠地责骂了一顿……这一幕,邓小平默默地看在眼里,内心却极不平静。回到家中,他感慨道:“新中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有一回,邓小平问工友陶端缙家里有没有坏掉的收音机,可以让他的儿子邓朴方给修一修。陶端缙说道:“我一个月四五十元收入,有4个小孩,有的还在上学,还有老人,哪有闲钱买收音机啊!”邓小平怔了一下说:“我知道,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工人结了婚,成了家,生活是很困难的。可这不是哪个人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情况才能得到改善。”

  还有一次,看到厂里一名叫余克钧的技术员熟练地试制出一款新模具,邓小平关切询问起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学的是什么专业。当他得知余克钧毕业于天津工学院的内燃机设计和制造专业,因为“文化大革命”,从南昌柴油机械厂下放到这个小厂当技术员之后,沉思片刻,感慨地说道:“技术是很有用的。”

  3年多时间,邓小平看似与外界隔绝,却始终在不断地思考。利用与工人们接触的机会,他认真观察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利用在工厂劳动的机会,他了解厂里的技术水平和人才状况。即使是休息时间,他也充分利用起来,不断地看书、读报、听广播,系统地阅读马列经典著作,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思考国家的发展方向。

  在邓小平旧居的小院子里,记者依然可以在小楼的周围看到一圈脚踩出来的印记。那是因为邓小平每天黄昏日落之前,总会很有规律地围着小楼散步。他沉思不语,步伐很快,却在进行深深的思索。邓榕曾经回忆:“就在这一步一步之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

  于是,当记者今天回味邓小平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思想的印记……

  启航――崎岖不平的小路与改革开放的大道在这里连接

  今天,站在蜿蜒的小平小道上,放眼望去,一栋栋高楼正拔地而起,从当年的新建县,到现在的新建区,这里的城市面貌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不起眼的乡间崎岖小路,到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两条路在这里连接。

  为此,人们常说,小平小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

  “九?一三事件”后,随着境遇的改善,邓小平先后获准到樟树、井冈山、瑞金等十多个地方开展调研,了解更为全面的社会情况。在永新县考察,看到山区群众在寒风中穿的是单薄褴褛的衣衫,住的是土屋,邓小平认识到,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检验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指标;来到江西盐矿,看到盐工们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他动情地说:“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在走访泰和米厂、拖拉机厂时,邓小平则说道:“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要把拖拉机生产抓好。”在瑞金电线厂调研时,看到工人们搬运东西很吃力,他就关切地问道:“你们能不能搞流水线?这样就可以这边进原料,那边出产品。”

  “在江西的3年多时间里,邓小平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了解了最基层百姓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他开始深入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采访中,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刘金田说,小平小道凝聚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起点。卓琳在给小平小道陈列馆的信中也写道:“通过3年的观察,他更加忧思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3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

  1973年2月,邓小平一家离开江西回到北京;同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邓小平恢复工作。1975年2月,邓小平开始接替病重的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大刀阔斧地领导全面整顿。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由此,一路风雨同舟,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又是一年春风起,万木勃发,山川如画。重走小平小道,当年邓小平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探访邓小平旧居,院子里的桂花树已浓荫如盖……

  红色感悟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殷 勇 钟珊珊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每当提及邓小平同志,总会想起这句唱遍大江南北的歌词。但是,我们同样应该铭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所经历的那段曲折故事。因为,正是有了这样的曲折,我们才深刻地领悟到了改革开放的来之不易,我们才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邓小平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宝贵。

  可以说,走进小平小道,最能打动人的就是这种永恒的信念。面对政治生涯的低谷,他不计较个人得失,选择了等待;面对花甲之年的子女分离、骨肉致残,他淡定从容,从不心灰意冷;面对群众的期盼,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面对复出的机会,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把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信念的坚守,正如他的女儿邓林在谈到父亲时所说:“他不认为困难会永远这样下去”“对胜利、对光明、对前途始终抱着信心。”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就是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建党一百年来,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弱小还是壮大,中国共产党人得以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这种坚守。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今天的小平小道,我们坚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乘着春风再次出发,我们必将依靠这种力量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专家视点

  小道里沉淀着崇高的精神力量

  李菁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南昌市郊,邓小平同志踩出的那条坚实的小道。这条原本连接邓小平同志住所与劳动工厂的普通乡间小路,因为与他的人生道路紧紧相连,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而永载史册。它留下了邓小平同志坚实的脚印,沉淀着他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邓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的非凡经历,为他的信念坚定做了最好的注解。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使邓小平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每当被问及如何挺过挫折,他总会说4个字――“乐观、忍耐”。

  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对人民充满深情大爱,一生为人民福祉而奋斗。返京之前,他先后三次深入江西十几个地方进行调研。复出后,邓小平同志以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在江西3年多的时间,让他对老百姓想的是什么,国家状态是什么,经济形势是什么,有了最直接的观察和最切身的体会。在这里,邓小平同志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和工人的直接交流让他真切地了解了基层普通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进行深入的思考。

  邓小平同志崇高鲜明的革命风范,始终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作者为南昌市小平小道陈云旧居陈列馆馆长)

  党史链接

  小平小道是邓小平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期间,往返于住处与工厂之间的一条泥土小道,路虽普通,却因凝结了邓小平这3年多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而意义深远。

  1966年,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仅保留党籍。适逢1969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10月14日,中共中央出于战备考虑发出通知,要求一些在京老同志10月20日前全部疏散,邓小平便是其中之一。10月22日,邓小平夫妇和继母夏伯根来到江西,几天后住进了当时南昌步兵学校内的“将军楼”。

  同年11月9日,邓小平夫妇开始到修配厂的修理车间劳动。出于安全考虑,工人们在工厂与邓小平住所之间,沿荒坡和田埂铺垫出一条1.5公里长的小路,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小平小道。工作之余,邓小平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

  1972年8月,中共中央通知江西省革委会,宣布解除邓小平在江西的劳动,并允许他在省内搞一些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形式的活动。

  1973年2月,邓小平离开江西回到北京。从2月下旬到3月初,周恩来抱病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邓小平重新工作的问题。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

  1975年2月,邓小平开始全面主持党和国家、军队的日常工作,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开展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起点。


来源: 江西日报 记者:殷 勇 钟珊珊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